兒子的話微微抹去了一些李氏的不安。
是啊,冰玉軒。
這鋪子可是有兒子的一份。
自己也有手有腳,再不濟也能找些漿洗拾破爛的活計。
只要兒子在身邊,又有盼頭,一家三口總能把日子過下去。
心里的那塊大石頭,悄然落了地。
李氏便開始收拾著新家,一邊讓盧厚打水,一邊指揮著盧璘做點不累的小活。
自己則挽起袖子,準備把新家里里外外地收拾一遍。
這時,院門外忽然傳來一陣熟悉的聲音。
夫人林氏帶著少爺,在王管事的陪同下,推門而入。
“妹子,新家還住得慣嗎?”
夫人林氏臉帶笑意,身后的家丁們則抬著一個個嶄新的箱籠。
“夫人,您怎么來了?!?/p>
李氏放下手里的活計,連忙迎了上去,就準備行禮。
盧厚也憨笑著走了過來。
林氏擺了擺手,示意他們不必多禮。
“知道你們搬家匆忙,肯定缺東少西的。”
“入秋的時候,家里多采買了一些東西,正好給你們送過來,也省得你們再花錢去外面置辦了。”
她讓家丁打開箱子。
里面是兩床厚實的棉被,被面是嶄新的靛藍色細棉布。
還有全新的鍋碗瓢盆,一套青瓷的碗碟,一把厚重的鐵鍋,連帶著油鹽醬醋都備得妥妥當帖。
林氏說得輕描淡寫,可這份體貼周到,卻讓李氏心里一暖。
夫人真是慈悲心腸??!
當然,李氏很清楚,夫人這份重視源自哪里。
老話說前三十年,看父敬子,后三十年,看子敬父。
李氏也清楚這個道理,只是沒想到還沒到三十年,自己兩口子就已經(jīng)提前體會到了看子敬父的感覺。
少爺可不管這些,懶得聽大人們客套,一進門就黏上了盧璘。
“璘哥兒,今天晚上還有孫悟空的故事聽嗎?”
盧璘正幫著李氏鋪床,聞言頭也不抬地敷衍了一句。
“今天沒空?!?/p>
少爺頓時不樂意了,小嘴一撇,搬出了自己的殺手锏。
“夫子可是說了,讓我盯緊你的課業(yè)!”
“你別想偷懶!”
“你要不給我講故事,回頭我就去給夫子告狀?!?/p>
盧璘聞言,又好氣又好笑地轉(zhuǎn)過頭。
“倒反天罡了你。”
“夫子讓你盯著我?你自己的課業(yè)都學完了?”
少爺理直氣壯地挺起小肚子。
“我哪有什么課業(yè)?!?/p>
“夫子早就放棄我了,我現(xiàn)在就一個差事,專職盯著你!”
屋子里的人,都被少爺?shù)臒o賴行徑逗得笑了起來。
連親娘林氏都只能搖頭失笑。
家丁們手腳麻利,很快就將新家整理得井井有條。
林氏看著煥然一新的屋子,滿意地點了點頭,轉(zhuǎn)頭開口。
“妹子,這會也不早了,今天就別開火了?!?/p>
“去府里吃,就當是給你們一家三口慶賀喬遷之喜。”
李氏有些猶豫,按照習俗,新家第一頓開火,還是在家里好一些,而且也怕打擾到柳府。
可盧璘卻沒有那么多顧慮,只想著讓爹娘少點麻煩。
“娘,走吧,正好也認認路,以后得閑就來看看我?!?/p>
兒子一開口就把李氏那點顧慮給打消了,笑著應了下來:
“看你作甚,看你被夫子打是吧!”
............
時光荏苒,如同清河縣外那條奔流不息的河水,不舍晝夜。
田里的麥子熟了一輪又一輪,京城朝堂上的風云幾度變幻,你方唱罷我登場。
大夏的年輪,悄然又添上了幾筆。
又是一個寒冬。
漫天皆是鵝毛大雪,將整個清河縣都裹上了一層厚厚的銀裝。
通往文廟街的青石路上,積雪沒過了腳踝,一個身影從風雪中緩緩走來。
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,身著一襲月白色的長衫,外面只松松垮垮地罩著一件玄色大氅,領(lǐng)口的風毛更襯得他面如冠玉,眉目清雋。
紛紛揚揚的雪花落到他身前三寸處,便悄然滑落,不染片塵。
少年嘴里正哼著一段無人聽過的曲調(diào),旋律輕快又帶著幾分滄桑。
“我曾經(jīng)跨過山和大海,也穿過人山人?!?/p>
一路不緊不慢地走著,可速度卻一點不慢,轉(zhuǎn)眼間少年便停下了腳步。
眼前是一座尋常的臨街小院,黑瓦白墻,在漫天風雪中透著一股安寧。
少年抬手,輕輕叩響了院門。
“吱呀”一聲,門開了一道縫,探出一個粉雕玉琢的小腦袋。
那是個約莫五六歲的女娃,梳著兩個可愛的抓髻,一雙眼睛又黑又亮。
看到少年,女娃的眼睛瞬間發(fā)亮。
“哥哥!哥哥回來了!”
女娃歡呼一聲,猛地拉開院門,乳燕投懷地撲到少年的懷里。
少年笑著伸出手,精準地捏住了她肉嘟嘟的臉蛋。
“哎呀!”
女娃不滿地鼓起了腮幫子,含糊不清地抗議。
“再捏,臉就更圓了!”
少年輕笑一聲,手指非但沒松,反而又輕輕揉了揉。
院子里,一個身形敦厚的中年男人正拿著掃帚,一下下清掃著院內(nèi)的積雪。
他聽到門口的動靜,抬起頭,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。
“璘兒回來了?!?/p>
“快進屋,外面雪大,別凍著。”
話音未落,堂屋的門簾被掀開,一個荊釵布裙的中年婦人探出身來,臉上帶著嗔怪,手里還拿著一件厚實的棉襖。
“璘哥兒,今天怎么回得這么早?”
盧璘接過母親遞來的棉襖,卻沒有穿上,拉著妹妹的小手,邁步走進溫暖的堂屋。
“課業(yè)都完成了,沈夫子放了我的假?!?/p>
“接下來一段時日,都不必去柳府了?!?/p>
盧璘目光在屋里轉(zhuǎn)了一圈,最后落在母親李氏身上。
“娘,這幾天雪太大了,路都不好走,鋪子里的生意就先別做了。”
這幾年,盧璘憑著前世的記憶,搗鼓出了幾樣鹵水的方子。
李氏和盧厚在文廟街上開了家小鋪,取名“盧記下水”,專賣些鹵煮下水。
因著味道醇厚,價格又公道,“盧記下水”的生意,在清河縣倒也算紅火。
正在掃雪的盧厚聞言,停下了手里的動作,臉上有些猶豫。
“可……這天寒地凍地,街坊鄰居,還有那些在碼頭扛活的,就指著咱們家那口熱乎的吃食,才有力氣干活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