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明史:“榆林為天下雄鎮(zhèn),兵最精,將材最多,然其地最瘠,餉又最乏,士常不宿飽。乃慕義殉忠,志不少挫,無一屈身賊庭,其忠烈又為天下最。事聞,天子嗟悼,將大行褒恤,國亡,不果?!保?/p>
“這一次運氣不好,撿的不多!”
王輔臣失落的樣子讓眾人恨得牙癢癢。
一百多匹馬,一千六百多斤糧食,羊皮襖子三百多件,其他的還沒算出來,這叫運氣不好?
很多人都認為王輔臣在故作謙虛。
可那些人哪里知道,相比在遼東,這些東西真的是不多。
也不是這里的韃子窮,而是這次王輔臣沒過黃河。
黃河對面的河套才是最富的地方。
別看那里的族群很多,也在打,可財富不會跑,只會從這個部族的手里倒到另一個部族的手里。
王輔臣在認真的匯報著他這三日的所見所聞。
“令哥,出了城往西走不行,西邊全是沙地只能沿著黃河往北,給黃河供水的各支流邊有牧場,也有人!”
“牧場人多么?”
“牧場的人不多,牲口也都是老牲口,韃子不會種地,給他們種地的全是咱們漢人,平坦地有良田!”
“繼續(xù)說!”
“令哥,我問了,沙漠地區(qū)很大,這些沙地能阻擋我大明從花池子到延綏這一帶的兵馬出動,無法形成攻勢!”
“唯有位置最靠前的榆林對吧!”
“對!”
王輔臣分析的很好,這一點曾銑也曾在書里寫過。
他說從山西北上經(jīng)營河套也不行,有兩個致命的缺點。
一不足,缺乏河道依托。
二不足,大軍的補給線和聯(lián)絡(luò)線容易被發(fā)現(xiàn),一旦被發(fā)現(xiàn)就再也沒用了,會被韃子盯的死死的。
所以,只能用騎兵,在嚴寒的冬季踏冰過河。
對草原的韃子而言,這兩個不足也是他們的不足。
如今他們想舉兵進攻大明也會被輕易的發(fā)現(xiàn)。
“繼續(xù)!”
“抓了幾個舌頭問了一下,黃河對面的土地多,人很多,咱們漢人也多,要想發(fā)大財,去那搶最好!”
余令點了點頭,自已一開始的目標就是那里。
俺答汗崛起,并且能入侵大明不是草原各部團結(jié)一心,也不是因為有白蓮教在后面支持他,而是制度的改變。
在先前,韃子其實也種地的。
不過他們的種地的方式太狂野了,像放牧一樣。
“惟籍天不籍人,春種秋斂,廣種薄收”成吉思汗還專門設(shè)立了“阿姆其”部門。
這個部門就是專門搞農(nóng)業(yè)的!
俺答汗當了土默特的大汗以后為了自給自足,他就去搶大明百姓,搶大明匠人,招誘大明去他那里種地。
在他的政策支持下還真的有成效。
那時候的土默特部不僅做到了糧食自給,俺答可汗還利用結(jié)余的存糧用于控制蒙古其他各部。
那時候的土默特是真的強。
豐州板升城出現(xiàn)了,原本的草原地驚奇的出現(xiàn)了“開良田千頃”、“村連數(shù)百”的景象,稻谷,糜子,秫都有種植。
正是有了這些,土默特的巔峰到來了。
可好景不長,俺答可汗死后,土默特那些部族首領(lǐng)開始圈地。
他們不想每年只拿百姓繳納的稅錢,他們想什么都要,讓會種地的免費給他們種。
那時候,有錢有糧也有人他們就像一個暴發(fā)戶,打這個入侵那個……
這一次次的消耗下,糧食不夠了。
稅越來越重,越來越多的人成為農(nóng)奴,最可憐的反而是在草原種地的百姓,
越來越多的漢人向南逃歸!
最后的結(jié)果就是土默特開始走下坡路,封貢于明,和大明安好相處。
習(xí)慣拿刀子去搶的人突然放下了刀子要言和……
其實從那一刻起,土默特就注定要滅亡了。
自三娘子死后,蒙古的農(nóng)墾制度已經(jīng)成了農(nóng)奴制度,把人當奴隸,自然得不到認可了。
他們自然就越來越倚重大明的互市了。
“土地有現(xiàn)成的,河流水網(wǎng)也豐富,拿下這里,明確土地制度,稅收制度,你說產(chǎn)出的糧食能活多少人?”
“他們會來搶的!”
余令扭頭看著王輔臣,笑道:
“這里也會有你的土地,幾十畝,幾百畝,甚至千畝,他們搶你,你愿意么?”
王輔臣笑了笑,笑容里說不出的猙獰。
“令哥,下一步該怎么做?”
“你先回去,記著,有人問你這些怎么來的就說是撿的,順便邀請一下,問他們?nèi)ゲ蝗?,去的話可以一?”
“拉他們下水,這可以么?”
“這群人雖然有小心思,但這群人可不是貪生怕死的主兒,我寧愿這群人富裕起來,自私起來,也不愿他們落魄下去!”
王輔臣撓著頭離開了,這句話他又不懂!
財帛動人心的道理是亙古不變的。
王輔臣才從鎮(zhèn)北臺的總兵府出來,賀家人就迎了上來,很自然,很熟絡(luò)地就和王輔臣并排走到一起。
“王大人,我大伯來信了,前些日子是賀家做的不對……”
這一次的賀家人極其和善,態(tài)度非常的真誠。
“賀大人客氣,當年在遼東也一起把酒言歡過!”
王輔臣這句話說了很多次。
先前賀家認為王輔臣是在狗臉貼金,他王輔臣什么東西,和總兵一起喝酒。
今日還是這句話,賀家卻不敢輕視了。
因為這他娘的竟然是真的。
遼東的賀世賢在得知余令成了總兵后立刻就給家里寫信了。
因為是家書,送的比較慢,前日才到。
自此,賀家人才知道余令這個人的分量有多重,知道余令在朝堂的能力。
賀家人知道了也不吭聲,他們哪家都沒告訴。
賀家準備先交好余令。
比如下次出城撿東西的時候能不能帶點賀家男兒?
賀家這大一攤子,大部分家丁都跟著老爺在遼東。
他們的一家老小都在這里,這么多吃飯的嘴,還得給俸祿……
不搞點錢,那就是在花錢。
恰好看到王輔臣撿東西歸來,賀家人眼睛亮了,以前他們就想出去撿。
可他們不敢。
那一群御史殺人不眨眼,只要敢出城,他們就敢以“擅起邊關(guān)之禍”這個罪名來殺人。
榆林這邊的人早就想出去搶了。
關(guān)隴的榮光雖然早就不在了,可民風(fēng)剽悍勇武的精神卻始終沒斷過。
奈何,脖子被套著繩索。
如今有余令牽頭,有皇權(quán)特許的尚方寶劍在那里掛著,說破天自已也是在為國而戰(zhàn)。
有余令在前面頂著怕啥?
所以,他們準備先跟著余令發(fā)財。
這群人是真敢搶,敢殺人,日子太苦了,土地越來越不產(chǎn)糧了,所以,賊匪越來越多了。
好多賊都是軍士。
賀家準在一個合適的時機把大伯信里的事情說了出來。
也許不用說出來,尤家的信說不定就在回來的路上。
遼東的賀世賢不知道余令和東林人關(guān)系不好。
賀世賢認為,既然余令能和錢謙益關(guān)系這么好,那余令就是朝堂中掌握權(quán)勢的東林人,是今后的權(quán)臣。
知道余令要去榆林赴任后,他立刻給余令去信了!
他不怕余令,因為余令很好說話,是讀書人,看起來文雅有才氣。
他是怕蘇懷瑾和吳墨陽這兩人也去了。
這兩狗日的狠啊,韓宗功家的地磚都被掀了,和李家人在城墻上互相問候彼此父母的狠人。
史書估計都寫不出兩人對罵的污言穢語。
這兩位要是來了榆林,賀世賢真怕這兩位把自已家里的那幾個蠢孩子給弄死了。
蘇懷瑾不愛笑,總是蹲在角落里,看誰都是建奴,那陰惻惻的模樣自已看了都怕。
自已家在榆林多少有點不干凈的事……
這要抖了出來,自已家的地磚怕是也得掀。
“王大人,前幾日是賀家得罪了,這樣吧,你抽我一頓,按照軍法來處置我,幫總兵大人出口氣!”
“軍法?”
“對啊,軍法啊,我賀家也是榆林衛(wèi)的一份子,世世代代為國守邊,總兵大人來了,自然要軍法……”
王輔臣又開始撓頭,他想不通這前后變化為什么會這么大!
“總兵大人為人和善,他不會記在心里的!”
“哦哦哦,王大人啊,我再多嘴問一句,這次蘇大人和吳大人來了么,沒別的意思,我大伯要我多向兩位請教!”
“錦衣衛(wèi)沒來,東廠的來了……”
賀世賢的大侄賀禾聞言松了口氣,待回味過來后心又猛地咯噔了一下。
娘的,來了個更狠的……
“來監(jiān)軍?”
“不是,總兵大人以前當過東廠千戶!”
“啊?”
“真的!”
“王大人,一會兒我準備負荊請罪......”
屋子太暗要開窗,沒人同意。
可如果你要拆屋頂,他們就同意開窗,賀家真的負荊請罪了。
賀家的變化不如說人就是這樣,總是在不斷的權(quán)衡。
乾清宮的窗戶打開了,魏忠賢卷起遮陽紗簾……
朱由校牽著張皇后走到陽光下,讓張皇后沐浴在陽光里。
望著沐浴著陽光的張皇后,朱由校幸福的瞇起了眼。
張皇后有身孕了。
這件事還沒宣揚開,朱由校沒想把這個消息說出去,讓群臣賀喜。
宮里的事情朱由校多多少少知道一些。
當初大嘴的話讓他記憶深刻。
朱大嘴說,長安那邊的朱家人子嗣多到讓人記不住名字只能念號,血脈一點都不單薄,瘋狂的開枝散葉。
朱由校知道大嘴沒說假話來騙自已。
宗室族譜里記載的很清楚,慶成王朱濟炫有九十多個兒子,這還僅僅是兒子。
如果算上女兒那就是一百多……
可自已這這一脈子嗣就單薄的厲害。
父皇有七個兒子,七個兒子活了兩個,一個自已,一個還是還沒成年的朱由檢。
自已的姐姐和妹妹倒是有十個。
這些姐妹是真的不多。
可目前也只有皇六女朱徽妍,皇七女朱徽婧,皇八女朱徽媞活著,剩下的七個全都是早夭而亡。
朱由校知道自已不聰明,可也自認自已不笨。
他自然知道這里面有不對勁,知道這里面牽扯著不為人知的利益糾葛。
看了一眼魏忠賢,朱由校淡淡道:
“忠賢,你覺得今后誰來服侍皇后最好!”
“奴不敢說!”
“哦,朕明白了,你不敢說卻是什么都說了,去吧,朕再思量思量,也順便問問皇后如何想!”
“是!”
魏忠賢走了,張皇后自然也知道魏忠賢想讓誰來照顧自已。
朱由校知道的,她其實也知道,這宮里的水太深了,她一點都不喜歡內(nèi)侍。
可她也不敢下死手去弄死客氏。
“皇后覺得客氏好么?”
張皇后搖搖頭,自從聽了悶悶的講得那些故事,她心里就已經(jīng)小心了起來。
雖然悶悶講得都是鬼怪奇談。
可那些奇談都是有根源的,聽著像是真的。
原來有了孕事有那么多不能吃,她先前都不知道,就知道父母常說能吃是福.....
“陛下不必為難,妾身不是什么精貴之人,沒必要大張旗鼓,服侍五弟的王承恩就很好,把他留在我身邊就好了!”
“王承恩吶?”
“嗯,五弟的娘親劉淑女死的早,五弟說從小到大都是王承恩在照顧他,他一個人就夠了,我剛好也能教五弟!”
“宮女不要么?”
“陛下,妾身想咱們的第一個孩子平平安安的來,平平安安的長大,聽悶悶說親力親為有助于生產(chǎn)呢!”
朱由校聞言笑道:
“悶悶還沒出閣,她懂個什么?”
“萬歲爺糊涂啦,悶悶她嫂嫂,余茹氏可是雙生子呢,那可是真的鬼門關(guān),余茹氏硬是拼了回來!”
“你覺得王承恩可行?”
“妾相信五弟的眼光!”
“陳默高,傳朕口諭.....”
(親,大戰(zhàn)要來了,需要幾個人名,草原人的,軍中的,軍中文吏的,感激不盡?。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