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這場面越來越混亂,幾乎要失控的時候,貢院那扇沉重的大門再次“吱呀”一聲打開了。
幾名身著官袍、面色嚴肅的官員在一眾衙役的簇擁下走了出來,正是此次鄉(xiāng)試的考官。
中間那人銳利的目光掃過混亂的場面,尤其是在那幾個面如死灰的江南學(xué)子身上停留了片刻,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厭惡。
他清了清嗓子,聲音洪亮而帶著官威:“肅靜!”
喧鬧的場面漸漸平息下來。
官員沉聲道:“鄉(xiāng)試掄才大典,關(guān)乎國體,豈容喧嘩爭執(zhí)!至于質(zhì)疑考卷公允——”
他話鋒一轉(zhuǎn),目光投向那巨大的榜架:“為示公正,本次鄉(xiāng)試前三甲墨義、策論佳作,即刻張榜公示!諸生可自行觀覽品評!”
話音落下,早有準備的衙役立刻將另外幾張早已謄抄好的大字榜文,張貼在了紅榜之旁。
那上面,正是王明遠、以及第二、第三名的試卷精華部分。
人群瞬間如同潮水般涌了過去。
尤其是王明遠的經(jīng)義答題和策論,筆力雄健,見解深刻,邏輯縝密,字里行間透出的憂國憂民之心和務(wù)實之策,令人嘆服。
剛才還喧鬧的人群,漸漸被那精妙的文章所吸引,不時發(fā)出陣陣驚嘆和由衷的贊嘆。
“好!破題精準!”
“此論漕運和鹽政之弊,直指要害!”
“這字……這館閣體寫得真厲害??!”
那幾個江南學(xué)子也被人群擠著,不由自主地看到了那篇文章。
只看了幾眼,他們的臉色就從之前的羞憤紫漲,瞬間變得慘白如紙,毫無血色。
那文章的深度、廣度、力道,遠遠超出了他們的層次!
根本無需任何師門余蔭,這本身就是遠超他們的實力!
他們方才那些質(zhì)疑和酸話,此刻在這鐵一般的事實面前,顯得如此可笑、可憐、又可悲!
幾人再也無顏停留,趁著眾人都在專注看文章,灰溜溜地低下頭,縮著脖子,如同喪家之犬般,拼命擠出人群,狼狽不堪地逃走了。
身后,隱約還能聽到一些秦陜老鄉(xiāng)“親切”的送別語:
“慢走啊!江南的大才子!”
“下次回來考,先把‘濕泥碑’認全嘍!”
“呸!”
——————
鄉(xiāng)試放榜的熱鬧勁兒還沒完全過去,長安府城仿佛還殘留著那幾日特有的混合著焦灼、狂喜與失落的復(fù)雜氣息。
張家大宅里,王明遠此刻正伏案疾書,一封封地開始寫報喜的信。
窗外是正夏的蟬鳴聲,陽光透過窗紙在書案上投下斑駁的光影,他握著筆,一字一句,寫得極為認真。
給遠在岳麓書院的周老太傅、柳山長以及幾位相熟教諭的信,是最先寫好的。
信中除了報上自已僥幸得中解元的消息,更多的是感念師長的悉心栽培與點撥,言辭懇切,恭敬有加。
給周老太傅的信中還多關(guān)照了老師身體是否康健,要多保重身體等。
接著,又給湘江府的季景行師兄、李茂,還有李昭和其他同窗等人去了信。
給李昭的信寫得最長,除了報喜,更多是詢問和叮囑。
他可是記得清楚,離院前塞給李昭的那本樂譜,千叮萬囑讓他鄉(xiāng)試后再看。
王明遠在信里半是玩笑半是認真地寫道:“……宴之兄見信如晤,湘江一別,倏忽月余,甚是掛念。兄之樂藝,想必愈發(fā)精進。前所贈樂譜,皆為游戲筆墨,萬勿沉迷其中,荒廢正業(yè)。今歲鄉(xiāng)試,盼兄亦能蟾宮折桂,捷報北傳……”
寫完信,封好口,王明遠長長舒了口氣,接下來,就是等待。
等待其他同窗的好消息,尤其是李昭的,他倒要看看,這家伙到底有沒有把自已臨行前的嚴厲告誡聽進去。
信件托驛卒送走后,沒過兩日,便是鄉(xiāng)試后的慣例鹿鳴宴。
鹿鳴宴設(shè)在了巡撫衙門附近的一處精致園林內(nèi)。
此番宴飲,王明遠作為解元,自然是眾人矚目的焦點。
他穿著一身嶄新的舉人青衿,雖年紀尚輕,但舉止沉穩(wěn),言談得體,在一眾新進舉人中,顯得格外從容。
幾位主持此次鄉(xiāng)試的考官官員,言語間對王明遠也頗多贊賞。
尤其是那篇被公示的策論,觀點犀利,切中時弊,提出的對策也頗具可行性,讓幾位閱卷官都印象深刻。
酒過三巡,氣氛愈加熱絡(luò)。
一位微醺的副考官端著酒杯,踱到王明遠和崔巡撫這一桌,笑著對崔巡撫拱手:“崔大人,您這可真是名師出高徒啊!王解元此番文章,經(jīng)義扎實,策論尤佳,假以時日,必是國之棟梁!恭喜恭喜??!”
崔巡撫今日心情極好,臉上帶著難得的舒朗笑容,舉杯回敬:“劉大人過譽了。小徒年輕,還需多多磨礪。此次能僥幸名列榜首,也是諸位考官大人秉公甄選,慧眼識珠。”他話說得謙虛,但眉宇間的欣慰與自豪卻掩不住。
王明遠連忙起身,恭敬地向各位考官敬酒,態(tài)度謙遜,禮數(shù)周全。
他這兩日閑聊時,從上門幫他們安頓新宅的師父親信書吏處得知,自已能如此順利,文章本身過硬自是根本,但師父崔巡撫在背后的無形支持,也至關(guān)重要。
別的不說,鄉(xiāng)試前后這些時日,師父安排人可是將這幾位官員的飲食起居照顧得無微不至,各種特色佳肴、貼心用物如流水般送去,既全了禮數(shù),又讓人挑不出錯處。
這份細致周到的“心意”,幾位大人豈能感受不到?雖然考試糊名,但幾人在看卷評定時,自然會對考卷能多幾分留意和耐心。
這并非舞弊,而是官場上心照不宣的人情往來。有時候官場的“潛規(guī)則”就是這般藏在規(guī)矩里的人情,師父為護他這份才學(xué)不被埋沒,已是在禮法之內(nèi)盡了全部心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