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泰本來是打算要走的,一聽奏章是安羅山送過來的,他便沒有動地方,靜靜地望著李世民。
李世民接過奏章,快速的掃了一遍,只見他喜形于色,李泰輕聲地問道:“可是軍械已完備了嗎?”
皇帝曾派遣行軍總管姜行本、少府少監(jiān)丘行淹先行在安羅山監(jiān)督眾工匠制造練習(xí)登高沖鋒用的云梯。
這時候有好消息過來,那一定是云梯等物準(zhǔn)備得足夠充分了。
“嗯?!崩钍烂窀吲d地笑了,他舉著奏章說道:“或遠(yuǎn)或近的有不少勇士前去應(yīng)募,其中獻(xiàn)攻城器械者不可勝數(shù)。”
民間獻(xiàn)上來的器械肯定有一大部分都是用不上的,李世民高興也不是因為得到了百姓們的捐贈,而是通過這些捐贈看到了民心所向。
“太好了,看來各地都有踴躍從軍之士。”李泰滿臉的喜氣:“陸清回來時說,好多人自帶鎧甲、兵刃請求入伍,甚至自簽生死狀、不要軍餉?!?/p>
大唐有著濃濃的尚武之風(fēng),文官皆好戰(zhàn),童叟愿出征,婦孺閨門守,磨刀霍霍聲。
通常情況下,一提打仗,百姓們都是膽怕心驚,只有大唐畫風(fēng)迥異,一提打仗,別的不敢說,群眾基礎(chǔ)就是個扎實,老百姓都搶破頭的要從軍。
本來還擔(dān)心東征會引起民亂,結(jié)果民亂的原因竟然是搶著從軍,民怨來自于募兵的名額有限,因為去不上而連哭帶叫的不在少數(shù)。
陸清募兵一開始只要身健康,年齡在十五到五十之間的男人都可以,后來要求就越來越多。
獨(dú)生子不要,父母年邁而無兄弟在家者不要,各種不要的還沒拒絕過來,又查出來有人在年齡上做手腳。
陸清以為募兵最大的難處是招不上來人,結(jié)果他發(fā)現(xiàn)最大的難處是往下淘汰人。
李世民笑呵呵地把奏章往桌子上一放,拿起剛剛抄好,呃不,剛剛寫好的詔書遞給陳文,陳文接過詔書躬身一揖,無聲而退。
“青雀,把雉奴扔在京中無人照看,確實不妥。”李世民抬眼望著李泰,說道:“我打算去安羅山看看,你就帶他回長安吧?!?/p>
李世民知道李泰這一步不離地盯著自已,就是想代替自已去東征,至少也是陪著自已去東征。
不過李世民可沒有半點(diǎn)要帶著李泰的意思,就是比較寵他,才縱容他粘著自已而已,現(xiàn)在東征的大軍已經(jīng)抬起腳了,自已也就要踏上征程了,是時候趕他回京了。
“讓大哥帶他回長安就行了,我陪阿爺?!崩钐┬ξ匾荒樣懞茫骸鞍斎ツ奈揖腿ツ??!?/p>
看他這個德性,李世民就知道現(xiàn)在跟他說啥都沒用了,他就認(rèn)準(zhǔn)了一個軟磨硬泡,非纏著自已不可。
既然他這么想跟著自已,那就多帶他些時日吧。
李世民不想在這個話題上,跟他磨牙玩,于是主動轉(zhuǎn)移了話題:“百姓們請戰(zhàn)情緒如此高漲,你有什么想法嗎?”
老百姓自古以來就是厭戰(zhàn)的,只有大唐是個例外,主要是大唐的臣子身上基本都有軍功。
百姓也盼著能通過一場大戰(zhàn),一戰(zhàn)成名之后就是幾代人享用不盡的富貴,這是出人頭地、改換門庭的一條捷徑。
除了大將有各種待遇以外,普通士兵也有著很優(yōu)越的待遇,軍餉偏高自不必說,就算是戰(zhàn)死沙場,朝廷還給統(tǒng)一發(fā)放賻物。
“阿爺不會是想擴(kuò)大募兵力度吧?”李泰琢磨了一下,輕輕地?fù)u了搖頭:“我覺得沒有必要?!?/p>
多募些兵的話,顯得人多勢眾,十萬大軍和百萬大軍帶給人的壓迫感是不一樣的,更何況有許多人表示連軍餉都不要,這種好事有理由拒絕嗎?
有的啊,李泰覺得拒絕的理由很充分。
一、剛幕上來的新兵戰(zhàn)斗力很有限,有的連跑都跑不動,不經(jīng)過訓(xùn)練就上戰(zhàn)場,也就是填一把炮灰的事。
二、大唐的人口問題始終是個大問題,前隋的時候,起義軍遍地開花,真正是民不聊生,哀嚎遍野。
打仗也不知道死了多少人,無數(shù)的大小工程死的人也不計其數(shù),人口迅速的銳減。
再加上許多的良民趁著戰(zhàn)亂逃進(jìn)了深山古林,官方的戶籍上就沒多少人了。
大唐新朝初建,為了人口總數(shù)早日提上來,所以連法律都定得異常寬松,一年到頭都沒幾個需要處以死刑的犯人。
打仗在所難免的要消耗人命,消耗對方的沒有問題,消耗自已的很心疼。
三、李泰對東征的要求不高,只是去打就可以了,并沒有指望有多大的戰(zhàn)果,所以他不支持?jǐn)U大募兵力度。
李世民聽他說出這么幾條理由,便微皺著眉頭,若有所思地輕輕晃動逍遙椅:“你說的有理,東征不能只動大唐的人馬,周邊該出力的也得出點(diǎn)力才行?!?/p>
這個事李泰沒意見,他山之石可以攻玉,附屬國不算是大唐的領(lǐng)土,附屬國的子民也不算是大唐的子民,全調(diào)動起來去打遼東才好呢,大唐少出一個人是一個人。
李世民也不用跟誰商量,提起筆來就寫了份詔書,下詔令各路大軍以及新羅、百濟(jì)、奚、契丹分兵幾路進(jìn)攻高句麗。
把詔書發(fā)下去,李世民長舒一口氣,今天有點(diǎn)累了,不想再忙什么正事了,他便帶著李泰一起出宮,直奔魏王府去了。
離出征的日子越來越近,李世民也越來越想多看他的嫡子們幾眼,剛把李治趕走,他隨后又追了上來。
李治還是老辦法,見到阿爺就哭,抓著阿爺?shù)囊陆罂?,扯著阿爺?shù)男渥涌?,抱著阿爺?shù)拇笸瓤?,反正就是拿龍袍?dāng)抹布,各種擦鼻涕了。
李承乾和李泰輪番上前的把李治給拉開,他們都知道,這時候用什么招法都勸不住李世民御駕親征了。
與其讓李治把阿爺惹得心煩,還不如一起承歡膝下,享受這難得的溫情時光。
畫舫在水面上慢慢地行進(jìn),李世民帶著他的三個嫡子,坐在畫舫里談天說地。
李承乾聽說調(diào)動了新羅、百濟(jì)、奚、契丹等國的兵馬,他略一沉思,說道:“阿爺,我覺得還有一處兵馬可調(diào)?!?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