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承乾的態(tài)度很明確,就是對王宗平的提議表示完全的不接受,他說的那一大段話,李承乾連一個字都不信。
他說李恪借追繳賦稅之機(jī),行欺民之事,李恪追繳的是世家瞞報的賦稅,跟普通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沒有關(guān)系。
李恪就算缺心眼也知道仨多倆少吧?放著世家的大頭不抓去欺負(fù)良民,良民別說納稅,就是抄個家能抄出幾個銅板?
他說李恪審理的幼女殘害案存在屈打成招,審案少有不動刑的,他若不是有稟公而斷的決心,怎會敞開大門讓百姓們觀看?
李承乾的臉色很沉,音調(diào)也很冷,“左拾遺?你好大的膽子。風(fēng)聞奏事是讓你察訪民情、審慎進(jìn)言,可不是讓你憑幾句流言就捕風(fēng)捉影、信口雌黃!”
“臣,臣”王宗平被嚇得話都說不利索,身子是越躬越低,腳也悄悄地向后蹭。
“高明?!遍L孫無忌緩緩地站了起來,看著李承乾說道:“他也是職責(zé)所在,縱有不當(dāng)之處也不為過?!?/p>
李承乾趕緊站起來,微躬身,恭恭敬敬地聽著長孫無忌把話說完,“舅父教訓(xùn)的是,是我急躁了?!?/p>
長孫無忌一擺手,王宗平深深一揖,無聲而退,胸膛一顆忐忑不安的心,后退的步伐像腳底抹了油般的絲滑。
長孫無忌眼神銳利如刀,只淡淡掃了李恪一眼,那目光里帶著幾分審視與疏離,隨即轉(zhuǎn)回頭,對著李承乾開了口。
“太子殿下,臣以為不可僅憑主觀臆斷定此事是非。既有人來呈告,便是此事已有聲響,若置之不理,一來恐寒了下屬進(jìn)言之心,二來也難堵悠悠眾口。不如徹查一番,查得清白,可還吳王殿下公道。若真有疏漏,也能及時糾偏,這才是穩(wěn)妥之舉?!?/p>
穩(wěn)妥嗎?李承乾心里冷笑,追繳三原縣賦稅的事,是你硬塞給李恪的,現(xiàn)在隨便推個人出來放個屁,就要徹查,坑人也沒有這么明著坑的吧?
你這是不拿李恪當(dāng)人,還是拿本宮的智商開玩笑?
李承乾面上依舊是那副溫和模樣,只是眼底深處掠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冷意。
他緩緩開口,聲音不高,卻帶著不容置疑的篤定:“舅父的顧慮,孤明白。只是此事,孤倒覺得不必急于徹查?!?/p>
話音剛落,他抬眼看向長孫無忌,目光平靜無波:“眼下最要緊的,是賦稅追繳尚未完結(jié),賦稅能否按時入庫,直接關(guān)系到國庫的充盈。若是此刻為了無憑無據(jù)的流言便停下追繳事宜,轉(zhuǎn)而去查吳王,耽誤了賦稅入庫的進(jìn)程,影響的可是整個朝廷的根基,比起那不知真假的傳言,孰輕孰重,一目了然?!?/p>
他稍作停頓,又接著說道:“如今不過是有人隨口呈告,連半點實質(zhì)性的證據(jù)都沒有,若是就此興師動眾地去查,一來會讓人覺得孤聽風(fēng)即是雨,些許流言便能令孤反復(fù)無常;二來,也會寒了辦事之人的心,畢竟吳王是奉了孤的言語行事,這般輕易便要查他,日后還有誰敢盡心為朝廷出力?”
他頓了頓,語氣又緩和了幾分,似是在與長孫無忌商議:“依孤之見,不如先將此事壓一壓。等呈告之人拿出確鑿證據(jù)再來回話。若真有證據(jù),待賦稅之事了結(jié)后,屆時再徹查不遲;若是拿不出,便是造謠生事,定要嚴(yán)加懲處,也好儆戒他人,莫要隨意編造流言,擾亂朝堂秩序。舅父以為,這樣處置是否更為妥當(dāng)?”
長孫無忌當(dāng)初把三原縣的事塞給李恪,看中的就是李恪年輕氣盛,做事僅憑一股沖勁,很容易犯錯誤,也很難真正的把事辦好,為了的就是抓到他的把柄好整治他。
萬沒想到李恪對待三原縣的事很是謹(jǐn)慎,根本抓不到他什么錯處,更可恨的是那些世家使盡了渾身解數(shù),也是難逃法網(wǎng),李恪進(jìn)退有據(jù),疏而不漏,讓那些世家非常頭疼。
這時候長孫無忌才后悔讓李恪去了,若是換個老成持重的人去,還能懂得什么叫人情世故,懂得做人留一線的道理,這個李恪表面溫和,骨子里執(zhí)拗得很,辦事丁是丁、卯是卯,不講半點情份。
“太子所言有些道理,但考慮得不夠全面。三原縣的賦稅可以換人去追繳,并不會影響國庫的收入。哪有明明知道吳王這差事辦得不妥當(dāng),還硬要讓他繼續(xù)辦下去的道理?”
長孫無忌不屑地瞟了臉色泛青的李恪一眼,又說道:“更何況他連個小小的訴訟案都辦得漏洞百出,追繳賦稅這么大的事交給他,也是我當(dāng)初忒草率了些,不該舉薦他?!?/p>
李恪實在是忍不住氣了,他腳步很重地向中間跨出一步,還未開口卻被李承乾一個眼神給逼了回去。
“呵”李承乾輕笑道:“舅父如此說,倒是讓我拿不定主意了?!彼D(zhuǎn)頭看向群臣,“不知諸卿是何看法?”
李承乾不跟長孫無忌正面硬剛,我惹不起你,但不代表所有人都惹不起你,偌大的朝堂還容不得你一手遮天。
魏徵聞言站了起來,他走到中間拱手朝上一揖,說道:“臣以為太子殿下所言,句句在理,實乃顧全大局之論!長孫司空說可換他人追繳三原縣賦稅,看似有理,實則不然?!?/p>
他話音鏗鏘,目光掃過殿中群臣,又接著道:“其一,吳王殿下接手賦稅之事已有多日,對三原縣世家瞞報的底細(xì)、賦稅收繳的進(jìn)度了如指掌,如今正是攻堅的關(guān)鍵時候,驟然換人,新官需重新熟悉情況,少說也要耽擱月余。更何況誰又能保證新人不會再次受到誣告呢?那時再換人么?”
魏徵看一眼牙關(guān)緊咬的李恪,又不緊不徐地繼續(xù)說了下去。
“其二,長孫司空說吳王辦差不妥當(dāng),可臣聽聞,吳王到三原縣后,先是查清了十余家世家瞞報的田畝數(shù),追回欠繳賦稅兩萬余石,且每一筆都登記在冊,公示于眾,百姓無不拍手稱快。至于那幼女殘害案,臣也有所耳聞,吳王敞開府門讓百姓觀審,最終依律定罪,罪犯供認(rèn)不諱,何來‘漏洞百出’之說?若僅憑一人無據(jù)之言,便斷定吳王辦差不妥,未免太過草率?!?/p>
魏徵轉(zhuǎn)向長孫無忌,語氣依舊恭敬卻不失剛直:“長孫司空擔(dān)憂寒了進(jìn)言之心,臣理解。但進(jìn)言當(dāng)以事實為依據(jù),而非憑流言揣測。若因無憑無據(jù)的奏報便輕易換人查案,不僅會寒了辦事者的心,更會讓天下人覺得我朝用人輕率、斷事不察。太子殿下提議先壓下此事,待有確鑿證據(jù)再議,既給了進(jìn)言者舉證的機(jī)會,也保全了辦差者的積極性,更不耽誤國家要務(wù),此乃萬全之策!臣懇請殿下,三思長孫司空之議,依原定之策處置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