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想辦法,既然知道南洋有,就應該能弄回來,還有工匠。
南洋,也必須去?!?/p>
在知道大明已經(jīng)缺乏建造戰(zhàn)船的木料,而南洋還有充足的木材可供使用后,魏廣德就已經(jīng)下定了決心。
“魏閣老,建造蜈蚣船還只是耗費木料,工匠和技術并不缺乏,可是要是造這種大船,就算我們能從南洋找回工匠,獲得建造技術,可就看這船,耗費也是頗大?!?/p>
俞大猷此時有些為難的說道,“當初我也曾經(jīng)打算造一條這樣的船,試試實戰(zhàn)效果,但是咨詢過一些工匠后才知道,就算那種最小的武裝商船,造價也不會比我們的大福船少。
而且其上還要安裝大量火炮,夷人在這種船上使用的火炮,可不是我們使用的佛朗機炮,而是一種類似將軍炮的新式火炮,目前鑄炮技術我們還沒有搞到。”
“先造船,夷人這么選擇肯定是有充足理由的,否則他們絕對不會放棄佛朗機炮這種利器?!?/p>
魏廣德當即說道:“當初我知道佛朗機炮的射程不足的問題后,就曾讓兵部研究過類似火炮,不過到現(xiàn)在也沒有成功,直到你來信才知道夷人已經(jīng)有了這種火炮。
顯然,他們也是因為發(fā)覺佛郎機炮射程短板,所以才會放棄這種武器。
不過我相信,在這種,嗯,馬尼拉大帆船上,肯定還是會裝備佛朗機炮的,就比如被敵人靠近后,跳船戰(zhàn)時,佛朗機炮的威力還是有的。”
魏廣德提到工部失敗的研究,其實也是在向俞大猷提示,朝廷,或者說是他,其實思考的并不比夷人差。
朝廷老早也意識到現(xiàn)在海戰(zhàn)武器威力的不足,已經(jīng)著手改進,只是工部的匠人技術不行,沒能做出來。
“我還是那話,不惜一切代價搞到夷人這種馬尼拉大帆船的建造技術,還有新式火炮的鑄炮技術。
別管花多少銀子,都記在工部賬上,他們研發(fā)不出來,那就討銀子出來?!?/p>
魏廣德這會兒才不管工部主管是朱衡,是他堅定的支持者。
反正他提出要求,朱衡那里肯定是會支持的。
不過就是要工部的銀子,給誰不是給。
俞大猷本來還想說這種馬尼拉大帆船結構復雜,帆船也非常多,可是不好掌握航海技術的一種船型,不過他是看出來了,魏廣德對夷船興趣很大,所以也就懶得去說這些。
反正就算自己提出問題,魏廣德也只會叫他想辦法解決。
當然,俞大猷其實也有解決辦法,那就是挖在夷船上做工的漢人,還有就是重金拉攏夷人船員,雇傭他們。
是的,他去壕鏡后就發(fā)現(xiàn),這些夷人貌似就是為了錢財來到遙遠的大明。
所以,只要銀子給到位,他們貌似什么都敢說敢教,根本不會考慮大明學會這些技術后要對付的敵人是誰。
當然,俞大猷也隱約聽人提過,壕鏡這邊的夷人他們所在的王國,好像已經(jīng)被另一個更強大的王國吞并了。
或許,這也是他們愿意賣技術的原因。
是的,鑄炮技術的賣家其實已經(jīng)有了,只是價錢沒談攏,還有就是貌似對方有一些顧慮,交易還未達成。
其實俞大猷多少能猜出對方的擔憂,那就是賣出火炮技術雖然可以獲得大筆銀錢,可是卻是一錘子買賣。
他更愿意向他推銷他們制造的火炮,而不是出售鑄炮技術。
至于船上那些漢人,還是能夠接觸的。
俞大猷也并不認為他們是明人,因為他們多是早年逃亡出海的漢人的后代,還繼承了漢人
剩下最后一種海船的圖冊,則是一種船體前后都有高船樓的海船,外觀給人一種不協(xié)調(diào),不成熟的感覺。
和先前看到的馬尼拉大帆船類似,這也是一種有三桅或四桅的帆船,有著巨大的弧形船尾,以及船首的巨大斜桅,而它在前桅及中桅裝配了數(shù)張橫帆,后桅則配上一面三角帆。
“這種是夷人中常用的戰(zhàn)船,可大可小,據(jù)說遠洋航行性能也是不錯,和馬尼拉大帆船一樣多層甲板,可以布置大量火炮到側舷進行射擊。
不過聽說這種船怕風,前后高船樓在大風天氣,一旦操作不慎就可能側翻?!?/p>
俞大猷也解釋了最后一種船型,一種夷人的戰(zhàn)艦。
其實,這也是大明對歐洲戰(zhàn)艦發(fā)展歷史的不了解才產(chǎn)生這樣的誤會。
俞大猷最后一種展示的那種所謂的戰(zhàn)艦,其實是早于馬尼拉大帆船的船型,屬于卡拉克帆船的一種,而馬尼拉大帆船則是針對卡拉克帆船不足,經(jīng)過改進后出現(xiàn)的船型,很多方面都相比更加占有優(yōu)勢。
只是卡拉克帆船雖然適合遠洋航行,但是畢竟懼風,來到遠東地區(qū)的自然不多,所以反倒被俞大猷重視,以為是夷人的新式戰(zhàn)船,放到最后展示給魏廣德看。
實際上,卡拉克帆船屬于典型的內(nèi)海戰(zhàn)船,在復雜氣象條件下戰(zhàn)力低下。
西方的大帆船技術確實發(fā)達,進步很快,但也不是一蹴而就的。
早期,在東方古國已經(jīng)建立起一套完備的政治制度的時候,歐洲其實還處于茹毛飲血的原始時代。
西方的文明,最初是從地中海發(fā)展起來的,所以他們的海航技術最初就是地中海的三槳座船開始的。
之后對風帆的認識,開始在槳葉船進化到帆槳船,才有了歐洲的帆船。
而之后北歐國家使用的則是柯克船,一種看起來船體有點像阿拉伯三角帆船的船型在歐洲發(fā)展起來,因為北歐海盜的出沒,讓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遠洋帆船的概念。
柯克船一般只有一根桅桿,掛一個四角方帆,采用搭接法建造船體。
搭接法是早年造船常用的方法,這種方法船板一層壓一層,相對于處理船縫壓力小一些,船體也能做到相對比較堅固,但是問題是采用這種方法船板不可能太厚,或者說沒法采用多層垂直交錯增加強度。
在這里多說一句,其實人類早期技術不發(fā)達時,船只并不是一種耐用品,往往時一次性的,或者二次性的裝備。
只是到了后來船只建造技術發(fā)來越發(fā)達,船只也越來越耐用,價格也越來越貴,這才成了耐用品。
柯克船的最大問題是由于采用搭接法建造,船只不可能造的太大,越大越脆弱,因此為了遠航需要,改進船型勢在必行。
歐洲逐漸出現(xiàn)了一種船體短胖,有高艏樓和艉樓的船只,采用三桅或者四桅,使用縫接法建造船體,這種船只被稱為卡拉克船。
卡拉克船采用高艏樓,抗浪性能有很大提高,高艉樓則有效的擴大了船體空間,采用多桅多帆可以更有效地利用風力。
船體采用縫接法,這也是在掌握捻縫工藝后造船工業(yè)的必然發(fā)展趨勢,全球總體來說都差不多。由于可以使用油灰或者瀝青等之類的東西捻縫,這樣的話船體就可以采用多層垂直交錯,中間用鐵釘連接,船殼厚度可以隨船只增大變大,這樣便可以保證船體增大后船殼強度不足。
更重要的是,艏樓和艉樓可以布置大量火炮,增強了其作為戰(zhàn)船的能力。
但是卡拉克船由于有很高的艏樓和艉樓,導致其在航行時很容易招風,船體難以控制,艏樓和艉樓布置了大量火炮,船體也有多層火炮,重心過高,遭遇橫向風時容易導致船只傾覆。
針對這些問題,各國進行了長時間的有針對性的改進,改進的結果就是蓋倫船。
最初蓋倫船要小于卡拉克船,但是沒有高聳的艏樓和艉樓,取而代之的則是船身整體層數(shù)的增多,讓船體看起來更加高大。
船身特別是水下部分更加流線型,還設有修型用的船徽,有時還要包銅皮減阻。
另外,除了船首斜墻外,只有3根桅桿,風帆的布置也進行了優(yōu)化,增加了后桅桿起空氣舵作用的帆,極大的提高了適航性和機動性。
最初由于各國在改進蓋倫船時各有側重,形成了不同的外形特點,例如西班牙的蓋倫船就看起來船首低矮,船喙長而薄,船尾高聳;荷蘭的蓋倫船則有強烈的舷緣內(nèi)傾;英法兩國的蓋倫船則中規(guī)中矩,性能穩(wěn)定。
而先前魏廣德看到的,就是西班牙特征的蓋倫船,或者說所謂的馬尼拉大帆船其實就是西班牙船型的蓋倫船。
雖然用后世眼光看,蓋倫船也不算成功的船型,但必須承認,在這個時代,蓋倫船確實是最好的船型。
托福于影視劇,魏廣德一眼還是認出了蓋倫船,堅持選擇這種帆船做為未來大明海軍的主力船型,而沒有選擇被俞大猷視為新式戰(zhàn)船的卡拉克船。
“說說珍寶船的事兒,你那邊打聽到多少消息?”
魏廣德從圖冊上收回視線,看向俞大猷問道。
俞大猷搖搖頭,說道:“那種船都是夷人自己控制,而且搬貨物上船的苦力,也多是南洋當?shù)厝耍娜瞬粫対h人上船去的?!?/p>
“這樣啊?!?/p>
魏廣德微微點頭,隨后又說道:“派人多加關注,特別是這種船出沒的時間和航線。
既然叫珍寶船,那船上裝載的貨物就一定價值連城。
想想夷人每次到我大明進行的瘋狂采購就能知道,他們有多少的白銀?!?/p>
受后世網(wǎng)絡小作文的影響,在魏廣德的意識里,西班牙珍寶船上據(jù)說是裝載著價值巨大的黃金白銀,還有各種寶石,都是從各個殖民地搶掠來的財寶,要運回西班牙的。
雖然魏廣德不確定到底會有多少金銀財寶,可是就巨大的船體也能想到,魏廣德不由得考慮會不會真的在一條船上就轉(zhuǎn)載著價值百萬兩以上的財物。
要知道,大明一年的稅收才多少,只要能搶下兩條這樣的珍寶船,貌似就是大明一年的現(xiàn)銀收入了。
如此巨大的財富,難免讓他不動心。
可是,魏廣德雖然受傷也有船隊,可是終究不是專業(yè)的海盜,玩不來搶船的生意。
西班牙人能搶,大明難道就不能搶?
聽說英國還搞出個什么私掠憑證,有了這個東西,好像就是奉旨做海盜似的,可以隨意搶掠外國船只。
魏廣德這會兒滿腦子就在想,是不是忽悠小皇帝也寫個這東西,交給俞大猷,讓大明海軍也可以在茫茫大海上私掠一把。
其實這也體現(xiàn)出魏廣德對歷史的無知,私掠憑證就是私掠許可證,那東西哪里是頒發(fā)給正式海軍官兵搶掠的憑證。
私掠是指由國家頒發(fā)私掠許可證,授權個人攻擊或劫掠他國船只的行為。
執(zhí)行私掠的船只通常被稱為私掠船或武裝民船,船長通常被稱為私掠船長。
而且,私掠憑證并非隨時都有用,因為它的使用其實也是有前提的,那就是戰(zhàn)爭期間。
只有在戰(zhàn)爭期間授權私人駕駛武裝民船來攻擊、俘獲和搶劫敵國商船才有效的正式官方公文,若不是戰(zhàn)爭期間,那就是海盜行徑。
之所以私掠許可證大行其道,也是因為此時的歐洲各國大多處于戰(zhàn)爭狀態(tài),彼此間垂涎對方從殖民地獲得的財富,特別是新興的航海大國英國,對西班牙從美洲等地獲得巨額財富的眼熱。
之后的百年間,英國和西班牙為此大打出手,爭奪海外殖民地。
當然,最后的結果是英國人贏了,取代西班牙成為“日不落帝國”。
當然,在混亂的歐洲,此時強盜邏輯盛行,簽發(fā)私掠許可證也非常容易。
例如,一個荷蘭商人的貨物在德國被偷,而他不能通過合法或外交的手段來獲得對于他的損失的補償,他就能得到一封荷蘭政府授權的私掠許可證,這樣的許可證允許他俘獲德國商船來彌補他的損失。
這就是英國國王大肆簽發(fā)私掠許可證的邏輯,只要商人報告他的貨物丟失在某國,找不回來了,就可以在答應國王分潤其中利益的前提下,獲得國王授權。
做為最早簽發(fā)這種許可證的英國,自然從中獲得巨大利益。
英國商人們都不專心做生意了,而是盯住西班牙珍寶船打主意,想要獲得暴利。
當然,實際上在數(shù)百年歷史上,真正被英國人成功劫持的西班牙珍寶船屈指可數(shù),但武裝到牙齒的珍寶船搶不到,商船確實可以輕易私掠的。
魏廣德可不知道這些,西班牙珍寶船出沒,往往隨行是會有數(shù)艘戰(zhàn)艦保護,哪是那么容易搶的。
于是,偵查的重任,又一次光榮的落在了俞大猷頭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