魏廣德提到的,其實就是強盛時期的葡萄牙和西班牙瓜分世界的所謂依據(jù)——教皇子午線。
教皇子午線是一條由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于1493年確定的線,用于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劃定殖民地領(lǐng)土的分界線。
根據(jù)該條約,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將世界分為兩個領(lǐng)土區(qū)域,分別屬于西班牙和葡萄牙。
然而,教皇子午線的劃定并未獲得其他歐洲國家的普遍承認,尤其是后來進入殖民地競爭的國家。
在大航海時代的初期,或者說殖民地時代的前期,憑借著先發(fā)優(yōu)勢,西、葡獲得了巨大優(yōu)勢,讓其他西方國家垂涎卻毫無辦法。
但是當這些國家也逐漸走出去,爭奪殖民地以后,教皇子午線實際上已經(jīng)被廢棄,之后圍繞殖民地的許多爭議和爭端,最終通過其他方式解決。
盡管教皇子午線的劃定并沒有全面解決領(lǐng)土爭端和殖民地競爭,但它仍被視為國際法和殖民地歷史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。
不過西方的教皇劃定的東西,對于東方帝國的三位掌權(quán)者來說,其實什么都不是。
但此時,馮保和張居正還處在夷人居然敢劃分所謂的世界這件事兒上,甚至比地球是圓的更讓他們震驚。
是的,地球不管是方的還是圓的,其實都不重要,因為腳下這塊大地不會變,他們不會掉下去。
至于地球另一頭那些人的安危,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(nèi)。
但是,堂堂大明帝國居然被西方一個勞什子的教皇分配給了夷人,這點是他們不能接受的。
“他們的教皇,難道還能比我大明皇帝陛下還大?”
馮??赃臧胩欤K于憋出這么一句話來。
魏廣德聽到這里,心里一愣。
后世,一般都稱呼梵蒂岡那位是教皇,因為他是神在世間的代言人。
不過,貌似也有人將宗教領(lǐng)袖翻譯成教宗一類的稱呼。
到底應(yīng)該說是教皇還是教宗,后世并沒人關(guān)注。
因為皇權(quán)式微,已經(jīng)沒有什么真正的帝國存在,即便依舊維持君主制的國家,也是實行君主立憲的方式統(tǒng)治國家。
國王或者皇帝,更多只是個象征,實權(quán)有限。
而教皇的情況也類似,隨著科技發(fā)展,雖然教徒?jīng)]有減少,反而有所增加,但是教皇對世俗的影響力其實已經(jīng)衰弱。
魏廣德不認為有必要在稱呼問題上糾纏,急忙解釋道:“教皇這個稱呼,也就是翻譯給出的詞,其實在西方他的地位就是宗教領(lǐng)袖,比如道教龍虎山天師。
在西方,也有類似的稱呼,那就是教宗。
所以,我們也沒必要和那些蠻人一般見識?!?/p>
魏廣德的解釋,也是有一些效果的,至少馮保臉色就好看了許多,雖然依舊滿面紅光。
是的,就是個稱呼,是教皇不是皇帝,也沒有世俗的權(quán)利,只是有影響力。
貌似,還真沒必要和這些粗魯?shù)囊靶U人一般見識。
而張居正在冷靜下來后,也思索起魏廣德說這些話的原由。
“善貸,你的意思是,朝廷財政困窘,我們也學著夷人的手段,向外搶奪地盤,搶奪錢財?”
張居正的話傳到馮保耳中,馮保也是納悶問道:“他說了嗎?”
“剛才善貸不是說了,東面有一塊大陸,上面遍布金銀礦,夷人,就是西班牙人在我們大明使用的銀幣,就是他們從東面那塊大陸開采出來的?!?/p>
張居正馬上就提醒道。
聽了張居正的話,馮保微微點頭若有所思。
“西班牙和葡萄牙現(xiàn)在是夷人國度里的強國,靠的就是航海帶來的巨大財富,讓他們可以建造更多的大船,同時征集更多的士兵。
有了船和兵,他們就可以搶奪更多的地盤和礦產(chǎn),豐盈國庫。
所以,他們的侵略性是毋庸置疑的。
一旦世界上再沒有可以讓他們插手的地方,目光怕是就會看向那些他們之前打不下來的國度?!?/p>
魏廣德已有所指的說道。
這,其實就是后世的歷史。
當世界瓜分完畢,西方新的秩序被建立起來后。
其中的領(lǐng)頭羊,自然就把目光看向之前被他們認為很難統(tǒng)治的地區(qū),比如印度,比如中國。
“所以,你也引導大明走上這一步?”
張居正這會兒盯著魏廣德,一字一頓問道。
“搶占重要位置,避免類似事件發(fā)生。
最起碼,在大明周邊的藩國,不允許類似事件發(fā)生?!?/p>
魏廣德?lián)u著頭回答道,“從蘇祿國的反應(yīng)就可以看出,他們不是看不明白夷人的狼子野心,只是苦于沒有實力對抗。
而他們只能依附于我大明,渴望得到大明的庇護。
這些,我們可以給他。
但是,同時他們也得承擔起對大明的責任,不是向他們要銀子要資源,而是對完全開放大明市場,讓我們的商人可以去他們那里做生意。
朝廷通過收稅,獲得提供保護的銀錢支持,他們也能得到心儀的大明商品?!?/p>
實際上,這個時代并沒有什么國際商業(yè)規(guī)則,都是地方統(tǒng)治者自己制定。
不管來自何方的商人,都要接受當?shù)亟y(tǒng)治者的各種規(guī)定。
不僅要繳納稅賦,還要供應(yīng)指定的商品,并不是說你隨便賣商品,只考慮市場而不考慮其他。
在一些宗教國家,有些商品就是不能銷售的。
有的,還會對通商口岸進行限制,外國商人只能在指定港口城市進行交易。
這些,無疑都影響到商人的利益。
因為限制越多,外國商人可能的獲利空間就被限制了。
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殖民地戰(zhàn)爭,一開始都是以開放通商口岸為理由發(fā)動的。
開放更多的通商口岸,接觸的商人多了,需求才會增加,他們的獲利空間才能提升。
大明現(xiàn)在有底氣僅開放月港一地,并且對這里流通的商品征收重稅,其實也是這種權(quán)利的體現(xiàn)。
“大明不僅要重新回到南洋,重新掌控南大明海,還要進入西洋,到達永樂時期去過的所有地方,還要繼續(xù)向外拓展商路,把大明的商品銷售到更遠的地方去。
夷人商人都能不遠萬里來購買大明商品帶回去銷售,說明我大明商品在海外只會有更高的利潤。
商人逐利沒有錯,只要有更高的利潤,他們應(yīng)該會不辭辛苦送貨上門的?!?/p>
魏廣德開了個冷玩笑,說道,“至于叔大兄先前所說,其實要豐盈國庫很簡單,不是一味加稅。
記得吾早前曾看過叔大兄所寫《生財有大道》的文章,文中其實已經(jīng)說了,無外乎開源節(jié)流。
放在以前,開源很難,但是既然先帝已經(jīng)開了海禁,自然就有了新的生財之道。
戶部也可以考慮和海商合作,參與其中獲得利潤。
至于節(jié)流,叔大兄在文中已經(jīng)把該說的都說了,我也沒什么其他想法。
不過前些天給江西家中寄信,不想這幾日竟然沒有商人回去?!?/p>
說到這里,魏廣德看著張居正說道:“雖然我可以用朝廷驛站往家中送信,甚至派出家丁專門跑一趟。
但此事,還是讓我有了點其他想法。
戶部和兵部共同掌管朝廷的驛遞,平時傳遞公文,迎接往里官員,戰(zhàn)事傳遞戰(zhàn)報消息。
但平時,這些驛遞其實并沒有太多事兒可做,屬實浪費。
善貸覺得,完全可以制定一個章程出來,讓驛遞可以接受百姓書信傳遞的差事兒。
縣內(nèi)一般不會有這樣的需求,多是跨府甚至跨省傳遞書信。
可按照距離遠近,驛遞收取一定的錢財,這筆銀子自然就是沖抵朝廷在驛遞上的花費。
即可以說這是算開源,也可以認為是在為朝廷節(jié)流?!?/p>
“嘶.....”
聽到魏廣德的話,張居正抽了口氣。
說實話,魏廣德的提議是張居正沒想到的,因為驛站制度是從大明開國就開始執(zhí)行的,已經(jīng)近二百年歷史。
驛站制度也一直沒人提出來需要改變什么,自然也被官員們自動忽視了,因為他們可以從中獲益。
但實際上兵部每年交給戶部的賬單,張居正也是知道,驛遞每年的花銷其實非常巨大,大到一般人很難想象的程度。
三百萬兩的開支。
后世有多少人知道,大明一年在驛站和急遞鋪等通信方面的投入會如此巨大。
三百萬兩的支出,大頭其實不是驛卒,而是在官員迎來送往,在驛遞房屋修繕和馬匹車架的添置上。
當然,其中只有一部分需要戶部貼補,不過幾十萬兩,二百多萬兩銀子,其實都是分攤到地方雜稅里面。
張居以前并未關(guān)注,但現(xiàn)在不同了。
現(xiàn)在魏廣德提出為驛遞開源,或者說是節(jié)流的法子,才讓張居正忽然感覺到,貌似驛遞的開支有點大了。
明朝時期的驛站系統(tǒng)是一個龐大的通信和交通網(wǎng)絡(luò),對于國家的治理和軍事通信具有重要意義。
驛站的運營和維護需要大量的經(jīng)費,這些經(jīng)費主要來源于國家財政和地方人民的賦稅。
每個驛站的經(jīng)費一般是按驛站的大小、人員和車馬的多少來供給的,用于驛站物資的補充、基礎(chǔ)設(shè)施的完善和維護,以及驛夫酬勞的支付等。
此外,明朝的驛站改革和制度調(diào)整,如馬匹食量的增加和人員配置的變化,都會直接影響驛站的運營成本。
“善貸,你這門生意,怕是不賺錢,還是虧錢?!?/p>
就在張居正思索驛遞事務(wù)的時候,馮保忽然插話進來道。
魏廣德看向馮保,有些不解。
“雖然民間有書信需求,但又有多少?親族多在一個地方居住,那里需要書信聯(lián)系。
至于需要書信的,也即是官員和商賈,他們有的是渠道傳遞書信。
至于你這次,不過是恰巧遇到?jīng)]有商人往返罷了?!?/p>
馮保解釋道。
其實,馮保的說法也不錯。
大明現(xiàn)在的制度,就是把百姓限制在自己的家鄉(xiāng),一般來說并沒有書信往其他地方傳遞的需要。
不過大明也堅持移民,其實許多宗族因此也分散在全國各地。
所以,對于馮保的話,魏廣德?lián)u搖頭,就把魏家分支,一部去了遼東,一部去了大同說了出來。
“通過兵部幫忙查找,當年去遼東的親戚已經(jīng)有了消息,不過大同那支卻因早年戰(zhàn)亂沒了信息?!?/p>
魏廣德開口說道,“若是有書信聯(lián)系,他們也就可以給江西書信一封,也就不需要費勁尋找了。
雙林兄說民間沒有這需求,少是確實,但未必沒有?!?/p>
“善貸所言極是?!?/p>
張居正接話道,不過此時他考慮的不是魏廣德提出的開發(fā)民間驛遞,而是思考改革驛遞,降低運營成本。
“早先朝廷向遼東和西部移民拓荒,這許多人已經(jīng)和本家失去聯(lián)系多年,如果朝廷驛遞能夠提供便利通信的話,想來他們還是有需求的?!?/p>
張居正都這么說了,馮保自然也不好多說什么,只是含笑點點頭
“善貸,你提到的驛遞的事兒,在我看來,正是個好方向。
誰能想到,驛遞一年的開支已經(jīng)超過三百萬兩銀子了?!?/p>
“什么?”
馮保第一次知道朝廷的驛遞這么費銀子,三百萬兩,可不是個小數(shù)字。
朝廷每年的收入,全部加起來也不過相當于幾千萬兩,驛遞都快相當于其中一成了。
當然,馮保也清楚,其中朝廷負擔的少,大頭還是在地方。
但這筆支出也不得了哇。
魏廣德不知道,他想打開辦民間郵遞,方便百姓聯(lián)系的法子,在張居正的一番操作下,竟然變成了一場改革。
明初,朝廷的驛站使用非常嚴格。
但是到現(xiàn)在,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巨大腐敗的現(xiàn)象。
此時的張居正雖然依舊醉酒,但心中已經(jīng)在盤算制定新的《給驛條例》,對勘合的發(fā)行和管理以及驛站的使用規(guī)定了新的章程。
看到張居正都找魏廣德問計,馮保這會兒眼珠子一轉(zhuǎn),也跟著小聲問道:“善貸,你看內(nèi)廷二十四衙門,是不是也該改改?
外廷都說內(nèi)廷慣會花錢,卻從不找錢,可內(nèi)廷本就是為陛下服務(wù)的,哪里能夠經(jīng)營賺錢?!?/p>
聽了馮保的話,魏廣德直接搖頭,“內(nèi)廷的事兒,還是雙林兄去想辦法解決吧,這不是我該插手的事兒。”
“你呀你......”
馮保聽到魏廣德這么說,只好用手指點了點他,也沒在多說什么。
“善貸,除了驛遞,戶部還有什么可以改的?!?/p>
就在這時,張居正也接著馮保的話頭問道。
“戶部,寶鈔提舉司就可以裁撤或者做其他的事兒?!?/p>
魏廣德想都沒想就說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