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無論知夏怎么說,五福就是不做聲。
知夏便尋思,五福平素在小食鋪里混著,接觸的姑娘不算多,跟他差不多年紀的更是少,要說她知道的,一個是小食鋪隔壁的何冬冬,另一個就是何臘梅的妹妹何玉梅了。
這倆姑娘今年都是十四,何冬冬開朗直爽,家中有爹娘愛護,性子溫和,何玉梅嫉惡如仇,對外不肯吃虧,性子比何冬冬略強勢一些。
要說大哥這悶葫蘆的性子,跟兩人倒都是配的。
如果交朋友的話,知夏私心里更喜歡何冬冬,跟她在一起相處很舒服,但又覺得,如果是大哥將來娶媳婦,何玉梅可能更合適,經歷過磨難的姑娘家性子堅韌,能更好的撐起這個家。
娘也能輕松一些。
不過娶誰還得看大哥的意思,這倆姑娘都不錯,她跟娘都不是迂腐之人,自然做不到棒打鴛鴦的事。
一切還得看大哥自已的意思。
兩人爬到了之前挖血風藤的地方,這一次,知夏也不趕時間,順著藤蔓的根部在附近盤旋了一圈,發(fā)現(xiàn)血風藤不止一株,也不知道這些藤蔓的根是不是接連到一處的,她至少看到了五株血風藤。
自從去年挖了兩回之后,很長一段時間都沒往山里爬了。
今天來都來了,自是得再挖一些帶回去的,正好明天跟著家里的騾車去鎮(zhèn)上賣了,多少能賺一點。
這次不再是只挖一根。
足足挖了五六根,捆成了一小捆放在下山的路上,緊接著又往山里爬。
“大哥,山的另外一邊你去過沒?”知夏邊走邊問。
五福搖頭,“沒去過?!?/p>
知夏回頭往他的方向看了眼,興致勃勃的說,“反正這會還早,要不咱們看看去吧?我聽大舅二舅說后山里沒聽到過野獸的聲音,只要不遇到蛇,應該還算是安全的?!?/p>
五福有些猶豫。
他一個人都還好,眼下妹妹跟著他,要是在山里出了什么意外,爹娘非得打斷他的腿。
見大哥拿不定主意,知夏也顧不上其他,拉著他的胳膊就往山里走。
“走啦?!?/p>
山的另一面是背陰面,剛翻過山頭,地上覆蓋著薄薄的一片落葉,陽光從樹縫中灑下一片斑駁,落葉之下,依稀能看到從地里冒出來的大片蘑菇,有并不起眼的,也有五顏六色的。
“大哥,這些蘑菇你都認識嗎?”知夏打量著四周問。
五福點頭,“認識一些?!?/p>
他沒多說什么,取下背簍就開始采摘。
知夏也忙蹲下身,將認識的直接摘了放在小籃子里,遇到不認識的會問一問五福,只要能吃,都被她一并采了。
家里人多,消耗量大,要實在吃不完,還能曬干保存。
冬日里想吃都吃不著呢。
不一會,兄妹倆便摘了滿滿一簍子蘑菇。
山的背陰面位置比較大,不過眼下摘了一簍子蘑菇,也不好再背著到處跑,知夏便讓五福將簍子跟血風藤一樣,放在等會回家要經過的路上,兩人繼續(xù)往山里鉆。
背面山腰靠上的地方,有一汪山泉,泉眼并不大,水流也不多,許是往下流淌的時間長了,竟也沖出了一汪小泉,靠近山泉的地方,長著不少野生果樹。
其中,兩棵青梅樹上的果實已經成熟。
且果子不少,部分枝條都被壓的快要垮下來了。
知夏滿臉興奮。
“這里不僅有山泉,還有青梅呢!”
她來到小泉旁邊,捧水洗了把臉,山泉水清清涼涼的,瞬間便減退了不少暑意。
緊接著,她提著籃子起身走向那兩棵青梅樹。
不用想也知道,這果子絕對不好吃,不然哪怕是在自家后山,也早就被人悄悄摘干凈了。
不過這里的果子對于知夏來說,正好有妙用。
可以用來釀制酸酸甜甜的青梅酒。
她站在樹下,邊摘邊說,“大哥,咱們上山的時候,應該多帶兩個籃子來的,就這一個籃子,肯定裝不了多少。”
五福上前幫忙。
“裝不了多少等會再跑一趟不就行了?等會我還得背背簍扛血風藤,你這小胳膊小腿的也拎不了多重的東西?!?/p>
“也是?!彼甯5姆较蚩戳搜郏澳堑葧蟾缭倥阄襾硪惶??!?/p>
五福知道妹妹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子,便也懶得拒絕。
“好。”
籃子很快就被裝滿。
知夏直接將青梅倒入山泉,清洗干凈才讓五福提著去背簍放置的位置。
最近桑山那邊事情多,知夏時常要往山里跑,特意給自已設計了幾套衣褲,托隔壁劉氏幫她做好,穿著在山里活動特別方便。
村里不少姑娘小媳婦見了之后,跟她要過圖樣子。
所以這會,哪怕五福跑的再快,知夏也能跟上。
她一邊小跑著一邊說,“這兩棵青梅樹上的果子,應該足夠我泡上千斤青梅酒了,再加之前的桃花釀,這樣一來,哪怕咱們開了兩家鋪子,也不愁酒水賣了?!?/p>
如果按照之前葡萄酒的比例,青梅和酒水的比例是同等的,白糖的比例是兩者的一半,兩棵青梅樹上這么多果子,摘個四五百斤應該不成問題。
至于泡出來的上千斤酒能不能賣出去,知夏絲毫不擔心,酒香不怕巷子深,只要口感好,就不愁賣。
五福往妹妹的方向看了眼,并沒有多說啥。
妹妹雖然偶爾突發(fā)奇想,但弄出來的吃食,確實挺受人歡迎的。
這些他也不懂,既然妹妹需要,他也正巧在家,能幫一點算一點。
十五歲的少年力氣比起去年長了不少,一背簍蘑菇和一捆血風藤扛在肩膀上,走起山路來也絲毫不受影響。
兄妹兩個回到家,知夏先將籃子里的青梅用竹盤裝了放在屋檐下晾干水分。
老爹受了傷,擔心吵到趙玉珍和剛出生的小兒子,這會正在四海屋里歇著呢。
想著那兩棵樹上的青梅還有不少,兩人往后山去的時候又多拿了一個背簍,順道在后山腳下叫上了劉石頭。
劉石頭的兒子劉順平自從身體養(yǎng)好之后,最近一直在家認字寫字。
見知夏幾人往山里跑,也跟著要去幫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