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匠、鐵匠鋪子,剎那間火爆到了一個令人發(fā)指的地步。
不少東家只是多觀望了幾日市場的風向,再去這鋪子里一問,訂單都排到了快一年以后...
此時的宛平煤業(yè)公所,不僅有縣衙的大筆財政支持,更有六鄉(xiāng)大戶的投資。
為了聚攏更多的資金,李斌十分不要臉的與陳公公達成了默契合作。
隨著玉河鄉(xiāng)的大族被一掃而凈,西山開窯,再無阻礙。就在這六鄉(xiāng)大戶,喜滋滋地揮舞著銀票,打算去西山開窯時...
一個新的問題橫在了他們眼前:這合法開采的堪合,隨著西山礦務衙門成立。頒發(fā)執(zhí)照的權(quán)力,也從屬地縣衙,轉(zhuǎn)移到了這直通大內(nèi)的礦監(jiān)衙門。
而這陳佑陳公公,這輩子都沒干過礦監(jiān)。加上年老體衰,生怕做錯事,搞得自己晚節(jié)不保。
批復堪合,批得極其保守。
等閑之人,數(shù)十份申請遞上去,他能批一份,那特么都是燒了高香。
這一手,瞬間就給六鄉(xiāng)大戶們打懵了。
眼看著就能開窯了,眼看著這京師內(nèi),隨著蜂窩煤的出現(xiàn)。因其價格低廉,燃燒效率高,尤其是在民用領(lǐng)域。
蜂窩煤的性價比完爆價格日益高漲的木柴、木炭,眼瞅著京師煤炭需求直線攀升??芍^是只要挖出煤,就能賺錢的利好局面出現(xiàn)...
現(xiàn)在卻被一道手續(xù)給死死卡??!
大戶們,紛紛各顯神通,想辦法打聽這陳公公的喜好、來歷、性格特點等等,以籌劃攻略這陳公公。
而這一查,便查到了某位李姓原知縣的頭上。
雖然在聽到“提督西山的陳公公,是由李斌舉薦上任”這個消息時,所有人都感到有些荒誕。
但基于和李斌“良好”的關(guān)系,抱著試試又不虧的態(tài)度...
香山包氏,率先找上了李斌。然后,包氏,拿到了堪合...
這一結(jié)果,令整個宛平的地方大戶都為之嘩然。
如雪片一般的書信,涌向詔獄,卻難得一個回應。直到某個“智慧”的家伙,以追加對宛平煤業(yè)的投資為名,得到了李斌回函以后...
一個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換鏈條,或者叫“吃拿卡要”鏈條,就此形成。
大戶們想?yún)⑴c煤炭生意,就必須要堪合;想要堪合,就得“賄賂”李斌。甚至隨著提督西山礦務衙門設立,并配屬了巡護兵丁以后...
想開黑窯,繞過堪合,都變得不再現(xiàn)實。
因為,陳公公此時除了配合李斌卡住采礦堪合頒發(fā)這事外,還在燒著他新官上任的第二把火:整頓西山黑窯...
補交礦稅、繳納罰金,則高高舉起輕輕放過。若敢不交,應抓盡抓!
若是別的衙門這么干,這衙門絕對沒什么好下場??烧l讓,這是一礦監(jiān)衙門呢?!
他陳公公要來錢財,最后都交給了誰?
這個問題,所有人都心知肚明。
再加上,這西山上的窯,多以皇親勛戚之窯為主。
在這嘉靖才經(jīng)歷了北直隸四府,那來自皇親之“背刺”的檔口。嘉靖可不會反對這種,起碼在明面上,絕不是針對親戚們的行動...
甚至在嘉靖的手里就捏著不少王府不能公之于眾的把柄時,那些府中私開黑窯之人,也不得不捏著鼻子補交稅款。
這稅款不交,煤窯沒了事小。
萬一讓小皇帝記恨在心,回頭給你翻舊賬,事大啊!
在這種堪稱“天時地利人和”的環(huán)境下,李斌一邊“吃拿卡要”,一邊通過“吃拿卡要”控制著西山新窯增設的速度。
避免過于猛烈的新產(chǎn)品供給,對原本的京師經(jīng)濟結(jié)構(gòu)產(chǎn)生破壞性沖擊。
同時,煤業(yè)公所融資額增加。亦讓李斌節(jié)約出了大量的錢財,這筆錢,被李斌投入到了新的行業(yè):陶器!
蜂窩煤最好的搭配,便是蜂窩煤爐。
以大明嘉靖年的社會產(chǎn)出,制爐的最佳材料便是夾砂陶。而這蜂窩煤爐,被李斌命名為了暖爐,新設之暖爐廠,應運而生。
所需物料,如陶土,在北方的黃土層中非常常見;河砂,對時常需要疏通水道的盧溝河、通惠河來說,亦是幾乎無本的買賣。
李斌核算過這夾砂陶煤爐的成本:
原料幾乎不要錢,西山上的黃土隨便挖、盧溝河里的河沙隨便采。真正的成本,反而在人力上,而這人工費平攤到單個煤爐上,撐死一文、兩文。
然后是制爐陶工的工費,就是用傳統(tǒng)的單人完成全部工序,且不用模具,一天做一爐,那成本也不過三十文上下。
若是用了模具,批量、流水線生產(chǎn),這一成本能驟降至十文左右。
再加上運輸,單一煤爐的總計成本不過十五文。
而李斌的定價,則是五十五文。
利潤率高達70%以上,偏偏這售價,還只相當于普通京師百姓一天半的收入??芍^是人人都能消費得起的平價產(chǎn)品。
而這種能切實改善民生的必需品,京師市場是極其龐大的。
算上新入籍的流民,如今的京師內(nèi)外,總?cè)丝跀?shù)已經(jīng)突破了八十萬。龐大的市場,外加簡單的工藝,讓不少家庭作坊、小陶鋪都參與了進來,大量招工。
剩下的幾萬流民,被迅速瓜分殆盡。
便是有不少婦孺兒童,并未取得明確的工作單位。但他們也可以在丈夫去西山上工時,跟去采挖陶土,并轉(zhuǎn)賣城中陶鋪。
甚至因暖爐的火爆帶來的京中陶土需求大增,還催生了些許專門下鄉(xiāng)收購陶土的行腳商人。
與此同時,隨著京師人口增加,糧食需求亦在上升。由于去年盧溝河,或者叫京杭運河北段西線剛剛浚通,航行效率更高的緣故。
盧溝河碼頭邊的糧船,肉眼可見的增多,盧溝河市集也逐步恢復了往日的繁榮。
至于玉河鄉(xiāng)的鄉(xiāng)民,李斌批量遷出了兩批:
一部分分配至京師外城七坊居住,并于暖爐廠做工;一部分留在原籍,或于西山操持就業(yè),或于門頭溝制煤;最后一部分,則遷入萬全鄉(xiāng),充實盧溝河碼頭因糧運上升,所需的力工、行腳缺口。
本就因掌握著鄉(xiāng)中最多資源的大戶梟首,而無力反抗、生亂的玉河鄉(xiāng)民。再被李斌這么一分為三的打散以后,就更是無力反抗那西山上日益增多的“生面孔”。
形勢一片大好。